《剪彩波尔卡》教学设计方案
※ 教学目标: 2. 能对乐曲情绪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 4.通过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视频的欣赏,巩固《剪彩波尔卡》,并且进一步了解“管弦乐”这种演奏形式,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喜爱。 ※ 制定依据: ★ 学生实际: 三年级学生对于音乐速度、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是捕捉音乐要素变化的敏感度可能是这节课需要努力的方向。“波尔卡”这种音乐体裁也只是在一年级的时候《铁匠波尔卡》接触过一次,印象不会那么深刻,那么正好一年多后的这节课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了更多的积累,再来听“波尔卡”收获会更多。
| ||||||||
教学环节 | 学生活动 | 一、导入 |
学生聆听音乐 说出其中熟悉的两段音乐:圆舞曲和进行曲,那排除法剩下的应该就是“波尔卡” | 1.介绍“波尔卡”,是一种舞曲。那他们是为什么而办的剪彩仪式呢?还是让音乐来告诉我们吧! 听音乐片段 2.追问声音特点 3.唱一唱 用声音模仿火车启动
|
学生通过对音乐聆听感受到模仿体验,逐步的清楚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形象中的作用 | |||
主题一的欣赏 (2)和老师接口唱,观察句尾的节奏特点 2.问“这段比较热闹的音乐咱也给他取个名叫?” 3.主题二里找波尔卡的节奏,随着音乐轻轻拍 各抒己见交流,互相补充 (1)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演唱主题一 (3)加节奏演唱X X X0 1. 表演加聆听新音乐,感受音乐力度的变化,并用动作表示出来说一说力度的变化(变的更强了) 3.学生再听主题二,拍一拍音乐中的X X X0
随音乐变现主题一二
通过主题一的聆听,对节拍、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剖析,初步感受了波尔卡的音乐特点
主题一的学唱,通过层层递进的演唱体验,发现“波尔卡”的节奏特点:句尾X X X0,更深入的了解波尔卡的节奏特点,也为欣赏其他主题做铺垫。
图谱的设计给足了学生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音乐特点,然后再进行图谱的设计。
因为主题一和主题二的力度有明显变化,所以在巩固主题一的基础上,加入新音乐的听赏,感受到新音乐的力度增强,名且区别去主题一,这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说出“主题二”。进入“主题二”的学习 有了主题一的铺垫,找主题二中波尔卡节奏就容易一些了,师生合作完成主题二的图谱,帮助识记
表现火车上的乘客,让学生感受非常规整但情绪力度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心主题(三、四),同时也是对X X X0节奏的再次巩固
因为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所以我只给听一遍
确定《剪彩波尔卡》的结构 A+B+A’ | ||||||||
欣赏视频 |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视频的欣赏,巩固《剪彩波尔卡》,并且进一步了解“管弦乐”这种演奏形式,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喜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