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概况>>绿色学校>>学科渗透>>文章内容
课 题: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发布时间:2014-09-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范丽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

日期

2013.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3渗透环保意识。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复习表并列的部总关系。

复习求还剩多少的减法问题。

根据生活实例,列出算式。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探索学习

1. 原来讲台上有一些书,老师发掉了9本,还剩下5本,你知道原来桌子上有几本书吗?

9代表发掉的一部分书,5代表剩下的一部分书,合起来的14代表原来的总的书。

指导写单位名称,并口答:算出得数后,还有一件事情,要在得数的后面写上单位名称“个”,并用括号括起来。

发掉的本数+还剩的本数=原来的总本数

2. 情境图:猴子摘桃图。

引导学生回答:树上原来的桃子可以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采走的23个,另一部分是是仍然留在树上的5个,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能求出原有的桃子。

现在你知道树上原有多少个桃了吗?

教师小结并板书:已经采的个数+还剩的个数=原有的个数。

把方法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9+5=14

 

求总数用加法。

 

 

 

 

 

 

指名交流并板书:23+5=28(个)或5+23=28(个)

追问:23表示什么,528又表示什么?怎样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子的?

 

 

(生答:树上原来有28个桃。)

 

依靠直观情境的帮助,使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突破了难点。

 

 

 

比较分析

1)提问:比较这两副图的问题,以及解题的方法,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结:求还剩多少,就是求总数中间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求原来有多少就要反过去想,把还剩的和已经的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主要来学习用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揭题)

学生交流。

 

通过比较,清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确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

 

练习巩固

谈话: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我们走进生活看一看。

1.“想想做做”第1题。

1)要求仔细看图说图意:

图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图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只知道“已经拼好了21块”,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块拼板吗?还缺少什么条件?

这个条件在哪儿?

现在你能完整地说说图意,解决问题了吗?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4题。

提问:这些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给这些花草浇水?是的,花草树木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我们要和这些小朋友们学习。

4.比较讨论。

1)提问:通过刚才几个问题的解答,你有什么发现?

5.延伸。

1)谈话:像刚才解决的这些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没有?能自己编一个这样的问题吗?

 

 

 

 

 

拼图

已经拼好了21

 

一共有多少块拼板?

 

 

还剩多少块没有拼。

在图中可以看到还剩3块没有拼

2)讨论并交流:这盒拼图一共有多少块拼板,怎样计算?为什么?

3)学生列式,并口答。

让学生看图说一说乘车的情况,再根据问题选择算法,并说一说理由。

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有的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隐含在图中,要根据问题通过观察才知道。

2)学生试编。

3)同桌交流,互相解答。

 

通过这样的讨论分析,使有困难的学生逐步理清思路。但老师也指导学生观察,有的时候这些词语会省写。

 

 

 

 

 

 

 

 

 

 

 

 

 

 

 

 

 

 

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自己去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板书设计:

 

 

反思重建:(不规定,自主安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龙城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珠江路50号    电话:0519-86920361 81583037       苏ICP备10201501号-2
    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