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16、草原 | 教时 | 1 |
| |||||
日期 | |
| |||||||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清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 重点 与 难点 | 体会第1自然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
| ||||||
教 学 过 程 |
| ||||||||
活动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性积累 | 交流有关草原景色和风俗的词语。 | 交流有关草原景色和风俗的词语。 | 讨论、交流。 | ||||||
核心过程 | 活动一: 谈话导入 | 1.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草原有肥沃的土壤,一望无际,有芳香的烟花,新鲜的空气,碧波荡漾的湖泊……风景如画。) 2. 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 1、学生介绍草原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 说说对草原的印象。 | |||||
活动二: 初读全文 | 1、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2.词语交流: 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 3. 质疑问难 (为什么说像“中国画”?为什么蒙古人民会迎出几十里?大驾的语言不同,又怎么知道心是一样的?……) 4、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 1、学生读课文,说理由。 2、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1).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2)交流、整理: (1)美景(2)远迎(3)相见(4)款待(5)话别 | 学生读课文,说理由 预设: 第一段把草原的美景写的让人心旷神怡,我喜欢。第二段让我感受到草原人民的无比热情,我喜欢。第三段让我感受到蒙汉两族情意的深厚,我喜欢。第四段虽然很短,却让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情感,我喜欢。 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 ||||||
活动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 |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 (1)读第一自然段,说体会。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 学生边读边划句子,写体会。
看图读一读,读中感悟,谈感受。 | ||||||
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 刚领略了草原如诗如画的美景,那么草原的人民又将为草原增添什么样的风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 | 作业 1、完成课后描红。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根据老师提供的描写草原的优美句段,课后好好读一读。 | ||||||
板书设计 | 草原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
| |||||||
课题 | 16、草原 | 教时 | 2 |
| |||||
日期 | |
| |||||||
教学目标: 1、具体体会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静态、第二自然段的动态描写。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 | 重点 与 难点 |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 |
| ||||||
教 学 过 程 |
| ||||||||
活动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性积累 | 描写草原美景的词语。 | 描写草原美景的词语。 | 描写草原美景的词语。 | ||||||
核心过程 | 活动一: 揭题复习 |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美景-远客-相见-款待-话别) 2、美丽的草原,让老舍写下了精妙的文字,让我咀嚼、回味。 | 学生回答。 朗读或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 指导背诵。 | |||||
活动二: 深入文本,精读感悟 | 1、出示文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小鸟。” 指名读,感受到草原的辽阔、自由和寂静。 2、过渡:初入草原,让我们惊叹的是草原的广阔、草原的寂静。(1)你看到了……? (看到了牛羊、河、男女老少) (2)你听到了……? (听到了欢呼声、车声、马蹄声) 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下面的内容,回顾一下所看到的那些场面。 (1)指名说五个场面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2)出示词语:热情、激情、盛情、尽情、深情 (3)搭配词语: 热情远迎、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描述一下“热情远迎”的场面 指名读“忽然……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欢迎队伍来得快。在朴素的语言中感悟到蒙古人民的纯朴和热情,体会蒙汉情深。 4、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主人是怎么款待我们的。 (1)自读第四自然段 (2)指名读“奶茶倒上了……唱民歌。” (了解蒙古族同胞用最隆重的仪式迎接客人的到来,体会蒙汉情深。) (3)受到蒙古同胞的感染,引读:“我们同行的歌手也……” (4)“会心”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你领会到了什么?(“会心”说明了同胞心相连。) 5、音乐《蒙古人》起。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引读:“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 (1)出示文字: (2)交流 (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 1、默读这段文字,用心去感受一下所描绘的情景。 说感受 说感受。 热情远迎、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读“忽然……看见了几座蒙古包。”说感受。 自由品读,这句话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欢迎队伍来得快。 2、在朴素的语言中去感悟蒙古人民的纯朴和热情,体会蒙汉情深。 (1)自读第四自然段 (2)品读,了解蒙古族同胞用最隆重的仪式迎接客人的到来,体会蒙汉情深。 (3)品读体会 (4)“会心”说明了同胞心相连。 3、交流:学生要联系前文来体会这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指读、品读 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 找出与“一碧千里”内容相匹配的内容。 抓住“彩虹”交流。 交流,读课文。 交流:学生要联系前文来体会这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从这句诗句中体会到什么? | ||||||
活动三: 总结提升 | 1、老舍先生用如此美妙的笔触描写了草原、草原的人民,字里行间流露着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再次回味草原的美景,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板书:景美 情深) 2、朗读体悟 | | 有感情朗读。 | ||||||
拓展延伸 | 1、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 2、设计广告语。 | 小组中交流、欣赏。 | | ||||||
板书设计 | 天 可爱 明朗 景美 地 一碧千里 草原 会见 远迎 款待 情深 话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