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概况>>依法治校>>制度建设>>规章制度>>文章内容
常州市龙城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发布时间:2017-03-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 栋
校本教研,是相对于以往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而提出的教学研究制度。校本教研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在职培训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为了帮助教师成为具有自觉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的专业人员,顺利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学校借鉴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的学校校本教研的经验,制定校本教研制度。
一、校本教研相关制度
(一) 理论学习制度
由教学到教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的过程。理论学习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前提条件。
首先,学校教导处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每学期组织2次以上的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
其次,学校建立外出学习信息汇报制度。每位教师外出学习回来,要对全校教师作一次专题汇报。 让信息在流动中增值。
第三、建立教师阅读书籍、报刊等文本材料的学习制度。
1.学习内容的选择
学校图书室每学期为每位教师推荐一本教育理论原著,为教师提供各级教育教学期刊、报纸共63种。学校为每个教师办公室订阅教育理论杂志,如《江苏教育》《人民教育》。学校倡导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教育教学杂志。校长室、教导处、图书室每月向教师推荐优秀教育教学时文。
2.学习形式的选择
(1) 理论学习主要遵循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原则。
(2) 教导处每学期组织2-3次读书沙龙。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学习每月一次,有各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召集。各年级语文、数学组分别在各年级的5班、6班教室。音乐组、信息技术组、英语组、体育组在各自办公室。美术组在美术专用教室。召集人在认真组织、策划学习的同时做好学习记录,教导处负责巡视查核。
(3) 教师个人自学,要求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
3.学习效果的考核
为了加强对理论学习的督促检查,学校建立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每学期检查一次学习笔记。要求教师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用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设计一个教学案例;用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评析一个教学案例。
(二)教学研究制度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要素。学校围绕三个层面,总结以往经验,分别完善相应的研究制度。
1.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制度化管理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反思教学与行动研究,即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才能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教师。为此,学校积极参与十五省级重点课题《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行动研究》,并建立了对教师是否重视自我反思的督查机制。
首先,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教学前、教学时、教学后的反思。并要求45周岁以下的教师认真撰写教后记,并完成教学设计的重建。教导处每月组织教研组长对教师撰写的教后记,以及对教学设计的重建情况进行考核。每月在校园网上组织优秀教后记、教学设计的展示。
其次、每一位教师都要参与或承担各级各类以校为本的课题研究。在认真实施、认真观察、认真反思的同时撰写研究日记,研究小结或研究故事。每学期考核一次。
再次、每一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评析),教导处组织评选考核。
2.基于同伴互助的研究集体制度化管理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
(1) 备课组、教研组研究的制度化管理
a.备课组研究的制度化管理
备课组是学校基本的学术研究集体。学校对备课组成员的构成做出合理分布的同时,对备课组的研究实行制度化管理。
首先,每个备课组都要有研究课题。备课组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参与或承担各级课题的研究。每年9月,备课组向学校提出立项申请,并在教导处的指导下,实施、观察、反思、调整……备课组认真撰写研究日记、研究小结。教导处每学期组织1—2次课题交流。
其次,每个备课组能每周组织一次集体研讨活动。(地点同上)以一人主讲,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研究。备课组长做好活动记录。同时,提倡每个备课组能在办公室进行有主题的交谈或对话。或交换信息,或分享经验,或围绕专题,定向探讨。
再次,每个备课组每两周至少有一次组内研究课。通过自主备课、上课,组内听课、评课,重建、再次上课等行为跟进的研究方式,实现两次反思,最终获得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最后,备课组对最后重建的教学设计进行整理,交教导处。
b. 教研组研究的制度化管理
教研组是备课组的上一级研究组织。学校对教研组研究同样实行制度化管理。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师之间建立的积极的伙伴关系,将有助于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
首先,每个教研组都要有研究课题。各教研组根据各学科教育教学的实践参与或承担各级课题的研究,与各备课组、教师个人构成三级教研网络。
其次、每个教研组每学期围绕研究课题,至少组织3次以上形式多样的校内主题研究。组织一次多种形式的对外主题研究。
(2) 师徒结对互助集体的制度化管理
为了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学校每年都要组织青年教师与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结成对子,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孤立无助的现象。
3.建立专家引领平台的制度化管理
校本教研的深化,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参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聘请专家蹲点,与教研专家零距离
学校聘请原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张七中和区市部分学科教研员来校指导。教研组、备课组做好组织工作。他们主要在备课组蹲点,以教学现场辅导为主要形式,在听课、评课中帮助教师获得发展。
同时,学校也不定期约请现职教研员与他们一起参与学校的研讨活动。
(2) 以课题研究为桥梁,与省市教科研专家面对面
十二?五期间,学校主动申报承担了《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成员学校校本教研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语用点的挖掘与选择的课例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任务。学校每学期将组织各级各项课题的阶段汇报活动,邀请省市教科研专家莅临指导。通过专家评课、学术沙龙等形式,让教师与教科研专家面对面,从而获得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3) 以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为源,参与、互动
每学期,学校以及各教研组将不定期与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的各科领衔教师、教研组或备课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科研活动。
二、推进校本教研制度的保障机制
首先,校本教研层级管理网络清晰、目标明确。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层级管理网络为:校长室、课程教学部、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人。
其次,学校为校本教研制度的推进提供了研究、探讨、学习的时空保障。如:语文组、数学、英语与综合组教研活动时间分别为周三上午、周二下午、周四下午和周四下午,单周备课组开展备课组内研讨活动、业务学习,双周为教科研活动。
再次,校本教研的各项考核纳入教师奖金考核条例。通过正确发挥奖金考核的杠杆作用,有效推进了校本教研的发展。
另外,学校根据校本教研的推进情况,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如每学期发放课堂教学能力考核奖、教科研成果奖。评选优秀教研组、备课组、优秀课题组等一系列奖励措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龙城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珠江路50号    电话:0519-86920361 81583037       苏ICP备10201501号-2
    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