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历史上的书院,最值得一说的还有龙城书院,因为它是常州最大、最著名的书院。明隆庆六年(1572),常州知府施观民选址武进县子城厢二图局前街,建龙城书院。著名学者柳诒征在《江苏书院志初稿》中称:“常州之书院,曰龙城,曰延陵,而龙城为最著”。这不单在于其规模大(堂斋200余间),和办学经费之多(有膳田1157亩),更由于“以卢文弨(chāo)尝掌教,其门下多通材。”
明万历初,张居正出任首辅(相当于宰相),下令“尽毁天下书院”。但由于书院讲学制度的开成,有其深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又有广泛的社会需要,所以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常州知府欧阳东风顺乎民心,将被百姓占用的龙城书院的房地产赎回,用以改建“先贤祠”,进而恢复讲学,只是“避书院之名”而已,时“先贤祠”作为讲学之地,由钱一本掌教(即主持校务)。当时,邻郡学识渊博、掌教有方之士,也常来相聚论学。例如无锡东林书院的泾阳、景逸、闲适三先生,还有宜兴明道书院的玉池先生,常与龙城书院诸先生“往来酬答,商榷辩难”。
谁知张居正“尽毁天下书院”的命令尚未“解禁”,宦官魏忠贤又于明代的天启年间(1621~1627),悍然下令禁办书院。时常州知府曾樱,多次上表朝廷,坚称龙城书院系课文之所,“非讲学之地”,故幸没毁。据载,时知府甚重讲学,“每月有会,公必亲临。”因此,这一时期竟是龙城书院讲学最兴盛的时期,不仅本地学子乐于听讲,就是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的学子,也不远千里来到龙城书院问学。
清代中期,邵齐焘主讲于龙城书院时,洪亮吉、黄景仁俱曾在龙城书院就读。老师慧眼识英才,晨昏留课,饭后独授,恨不得把自己的知识一下子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深爱老师,洪亮吉、黄景仁于老师逝世后,写了好多首诗词,抒发自己对老师那刻骨铭心的感念。
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中,1902年,龙城书院改为“武阳公立小学堂”。在各类新式教育逐步兴起并趋于规范的过程中,当时的教育把中国传统风尚教育作为首位,把培养学生道德、爱国与立身的统一要求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基于这样的背景,1913年,学校确立了“勤、勇、朴、诚”之校训。
在这一阶段成立的学堂,确立的校训几乎都含有:“勤、勇、朴、诚”这四个方面。如湖南耒阳一中的前身是杜陵书院,校训为:公、勇、勤、朴。如在罗山书院基础上创办的浙江永嘉县立第二高等小学(简称二高),即现在龙湾区永兴一小,校训为:勤,朴,勇。吉隆坡尊孔国民型华文小学的校训为:勤,勇,朴,毅。
“勤、勇、朴、诚”校训的内涵,我们具体的具体解读为:
勤:勤于治学。勤为修学之径,学习当勤奋、勤勉。在历代警世格言中,"勤"字更是随处可见,如"勤能补拙,学可医愚";"学知不足,业坂精于勤";"修业勤为贵,行文意必高";"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知识无涯须勤学,青春有限贵惜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术业宜从勤学起,韶华不为少年留";"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勇:勇于探索。读书以致用,勇于创新,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勇为中华民族美德之一。崇科学,求学问,应有“虽千万人吾往矣”之勇气。
朴:朴以自律。朴实而不浮夸,不奢糜。朴,本指树皮,亦指未经加工的木材,《论衡?量知》即有"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朴"指原始自然质朴的存在,即“道"。朴,即质朴、纯朴之意。
诚:诚以修身。真心实意而不虚伪,讲信誉、讲诚信。如孟子所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将"诚"定义为自然界和人事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