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描述】
综观龙娃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发现具有鲜明儿童立场的“龙娃系列活动”已经初见框架,并且从各个不同的纬度产生多元丰富的作用力,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尤其是“小龙娃节假日系列活动”、“小龙娃主题节系列活动”、“小龙娃走龙城系列活动”已经成为龙娃发展的生命线。但是,由于这些结构化的各类活动之间还缺乏内在的联系,更多的呈散点状;缺乏早期的规划,常常呈现应景性;缺乏开展后的反馈,有时显粗糙化,导致活动的育人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再看龙娃的班级生活质量,岗位建设基本做到日常化、系列化,养成性价值得到凸显,龙娃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一部分班主任已经初步具有立足学生发展需要策划序列化的班队活动的能力,这些班级的学生在年级里以蓬勃的生命活力而受到大家的认可。班级文化建设更多地着眼于显性文化建设,缺乏整体化的设计,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班级的个性。
因此,我们发现学校龙娃的发展更多地体现的外显的层面上,内在的精神驱动力还不够。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好学习,但持续的学习研究品质不够;有个性,但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不够;懂感恩,但道理的行为落实能力不够;乐交往,但容人的内涵素养积淀不够;亲社会,但自主的实践回报意识不够等。我们更需要立足龙娃的生存现状,进一步思考、重建、策划学生的学校生活,积极为学生打造精彩的童年,以形成具有龙城特色的品牌学生活动。
【总目标】
让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这是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龙城小学对所有孩子的郑重承诺。
【分步目标】
1.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学生活动策划的核心点,带动“龙娃系列活动”,进一步开发、整合活动资源,提升活动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学科的整合,学会自主地选择,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
2.以“龙娃大队部”和“龙娃领航团”为学生组织建设的基本点,保障学校组织的正常化运作,积极探索两大组织不同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在参与组织活动中学会主动关注学校生活,积极为学校服务,提升“小公民意识”。
3.以“班队活动序列化的研究”为班级建设的突破点,促进班级建设中活动和文化的新发展,积极探索立足龙城儿童立场和班级生活土壤的学生活动序列,使班主任在研究中获得新的增长点,提高班级生活质量,提升工作品性。
4.以“龙娃评价制度改革”为学生主动发展的推动点,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借助稳定的评价情境推动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实施步骤】
一、准备实施阶段
1.梳理策划学校活动一览表,加强活动之间的整合,完善活动的推进方式,提高活动真实的成效。
2.摸索一套新的龙娃评价激励机制,形成鲜明的特色评价方案。
二、全面实施阶段
1.整合“龙娃系列活动”的内在联系,提早策划活动内容,促进活动育人价值的真正落实。
2.借助学校少代会的召开,重新完善“龙娃大队委”的组织机构,提高龙娃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
3.借助普查与研讨,促进班级岗位走向日常,走向养成价值的积累,走向序列,走向成长体验的真实。
4.改革形成龙娃新的评价方案,组建龙娃集团,实现自主管理,自主成长。
【推荐举措】
一、活动设计从精英走向大众,让学生的生命质量在特色活动中自由成长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校活动,本学期我们紧紧围绕“花博”这一时代元素,和“龙城”这两大点进行活动设计。在继续局小的龙娃主题节系列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创新与改革。
(一)扩大“小龙娃过大节”序列活动的参与面
学校的四大主题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是实现学科整合的传统活动,为学生搭建了满足自我发展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以往的活动定位于由突出特长的学生进行展示,因此,只有一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活动,更多的学生承担“观众”的角色。“新基础教育”始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是每一个学生。首先,我们丰富了“节的内容”,“科技节”不仅仅是科学制作,可以读科学图书,写读后感;可以绘制科学图画;可以完成科学小报告……我们惊喜地看到,在每一个“节”进行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借助自己或团队的力量积极策划,热情参与,全面地进入到主题节的氛围中。尤其是那些很少有艺术表演机会的孩子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第一次展示,这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是具有独立生命意义的第一次,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节点。学校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了积极、主动、健康发展的活动平台,通过不同渠道提供多层次的发展机遇,使校园活动为学生实现了真实的发展,也为班级生活内涵的丰富提供了保证。
(二)丰富“小龙娃过大节”的活动形式
热闹的体育节在一片花声和花海中盛情开幕,无论是比赛还是呐喊,让所有的小龙娃能在自己的学校操场上奔跑跳跃,真的让人无比欣喜。受体育节的感染,我们将“艺术节”与六一儿童节整体融合,我们也不再拘泥于以往的形式,不再注重于活动的结果,而是让更多的孩子能展现自己的才艺,于是就有了一台别具一格的艺术节舞台。“青花瓷”“老房子”“我是谁”“龙的传人”,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主题全部融合到了一台节目上。学生自信、快乐地展示自己的服饰,那种自豪感不言而喻。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成若愚,最高超的教育应该是无痕教育”。看着大多数孩子领取的“艺术节的入选证书”,我相信,他们那时的笑脸是最甜美的。
(三)开发龙城小学特有的学生活动品牌
我们更希望活动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在考虑如何让活动贴近孩子的年龄特点,如何开发活动的最大价值让学生有所获。我们围绕特色中队的评选,将评选进行量化,并开发了具有我们龙城特色的学生活动:“龙城美书包”和“龙城亮光盘”。这些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天午饭过后,总有学生会围绕在光盘榜边点数着光盘的个数,说明活动是受到学生喜欢的,这可能就源于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对学生主体性、生命性的认识,才会有观念上的转变,行为方式的转变,这也为学校下学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启示,此外我们还在考虑将学校活动与经典文化相结合,提升活动的内涵,提升学生的品位。
二、立足学生成长需求展开研究,进行班级建设,提升班主任的特色研究能力。
在“新基础教育”的引领下,学校非常关注龙娃现有的发展状态。第一,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生在家庭中处于被关注的“中心”地位,被所有人的“爱”所包围。这种爱的持续作用力反而让学生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情感变得漠然,他们认为亲人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从无感恩之念或是空有感恩之心,却无行动,自然也无法形成内在的发展动力。因此,我们提出“文明礼仪教育”,把“八礼四仪”真正的转入到“校园活动”的范畴中,在活动中育人。设立礼仪节,结合节假日资源开展活动,都使学生的感激之情转化到细小的行动中,产生了实际的生产力。第二,龙娃作为未来家乡建设的主人,对于自己的家乡——常州缺乏了解,不能树立龙城小主人的意识,“社会小公民”的角色意识淡薄。这对于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其实是有所不利的。因此学校以“小龙娃走龙城”为主题,为学生策划了多个主题的活动,如“走访名人故居”、“我心中的BRT”、“开放式公园有多少”等。这些活动为丰富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实现了意义功能,促进学生作为未来新人特质的发展。
诚如叶老师所言:宁要真实的缺憾,不要虚假的完美。活动给了学生太多的收获,给了老师深刻的感受:只有建立在学生成长需要上开展的活动才是有意义的,只有调动年级组教师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才会开发活动的最大价值,学科活动巩固了各学科的知识,沟通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使得学生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学会了多种学科领域的共同认识方法,形成了学生多种能力,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喜悦。
三、特色项目申报制,为教师提供特色研究的平台,达成班级建设研究的精特美。
班级之间具有差异,班主任研究方式也有差异。在推进“全实深”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到了班主任的差异性发展资源,要积极鼓励老师们借助个人的素养为班级建设作出自己创新性的贡献。
我们设立了特色项目申报制,让所有的实验老师进行申报,并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有些老师建立了“互动性极强的班级博客”;有的老师整合家长资源,开展“家长论坛”;有的老师善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有的老师积极建设班级文化,让环境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见证……个性鲜明的班主任们各有特色,形成了班级建设具有鲜明个人印迹的特色化发展。
四、改革形成新的龙娃评价方案,组建龙娃集团,实现自主管理,自主成长。
以“龙娃评价制度改革”为学生主动发展的推动点,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借助稳定的评价情境推动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我们将设计在龙城校园内流通的“龙币”,组成由学生自主管理的“龙娃集团”,开发下设的各类“子公司”,例如,龙城传媒文化中心,龙城小超市等,将学科评价与品德评价相结合,让龙娃在评价中成长,在评价中体验快乐!
【保障措施】
一、更新教育观念 创新特色活动
一所学校能否充分挖掘学校固有的潜能并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关键取决于学校的生命主体——教师群体。一个拥有着创新愿望及创新意识的教师群体,他们会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找到工作的乐趣,并且在教育教学中有所作为、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挖掘硬件潜能 奠定学校特色基础
校园的总体规划、校园的人文气息、校园的个性化元素的整体架构合理布局,挖掘校园内的任何一草一木,建设节约型、友好型、学习型的个性化空间,为师生生活、学习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乐园,为促进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教育科研,增强学校特色的创建动力
加强教育科研,正确分析学校的实际办学基础,挖掘潜力、扬长避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增强创建学校特色的动力。拥有自己的科研课题,保证创办特色学校思路策略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整体性。
【组织领导】
组长:李娜 副组长:张辉
成员:李小艳(主要负责学生发展制定与设计)
张勇卫(主要负责活动方案的实施与监督)
周亚军(负责活动方案的指导与统筹工作)
刘叶花(主要负责活动方案实施的协调)
周春明、吕凤英(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