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概况>>语言文字>>文章内容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课程与教学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8-12-1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凯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课程与教学工作计划

常州市龙城小学

在局小教育集团的领导下,在市、区教研室指导下,结合“新基础教育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关键能力”等教育热点和难点,以课程校本化实施为中心,市督导评估为契机,深入研究课程顶层设计、实施和教育教学规律,推进集团办学背景下校本教研方式的转变,积极打造一支专业引领合作共赢的教研团队,真正将“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的办学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提升学生素养,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品质。

重点工作: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和实施;积极开展“新基础教育”研究理论学习与课堂普查工作;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成员学校校本教研的研究;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创新工作: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市试点校研究;集团办学背景下成员学校的校本教研结题;集团办学背景下成员学校“新基础教育”实验工作的推进;评价APP平台的设计与实施;完善特色校本课程;校教师专项奖励办法的修订;学科教师梯队建设。

一、深化课程改革

认真研究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建设、教师学科能力建设的关系问题,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在积极传承集团优秀课程的同时,结合学校和周边资源提升课程校本化实施水平,创造性地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积极推行常州市体育深化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完善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计划。开齐开好国家要求的各类科目。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尊重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方案,努力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学校课程的综合化、特色化,为每个学生全面且个性化成长提供保障。

1.完善课程顶层设计。继续与集团同步完善“成长节律课程”的整体架构。一是采用项目管理,强化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开发完善相应学科类校本课程。二是开展教学专题研讨,促进各年级组合学科组进一步梳理各类资源优化各类“成长节律课程”教学,逐步固化“成长节律课程”的校本教材。

2.深化体育课程整体改革。围绕“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一节足球课”、“每周四节选修课”、“每人一个俱乐部”的目标,整体架构体育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长课与短课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方式,形成以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为核心目标的课堂教学范式,提高“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坚持全员参与和多元化展示,整体设计与课程教学相配套的群体活动体系,探索学生、家长参与策划组织与实施的群体活动组织方式,创生课内外、校内外联动的群体活动模式;完善体育设施、环境文化建设,让学生始终站在学校体育的中央,加强体育学习评价、学校体育制度建设,探索与体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提升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校体育特色化发展。

3.提升课程规划能力。成立项目组,探索骨干领衔的项目组课程开发的管理机制,利用项目组来整体提高课程的设计水平,逐步完善各类课程,提高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水平。

4.创新课程实施评价。结合学校整体课程的完善,积极推进学校课程评价改革,注重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从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初步完成学生综合评价APP平台的开发和实施的研究,让家长随时随地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评价成为家校沟通的纽带,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推进器。

  1. 深化教学改革

    “新基础教育”研究为契机,更新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准确分析学生把握教材,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宽松、互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高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水平。

    1.明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继续研读新课标要求,加深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和执行力,同时明晰年段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制定本年级的层次性目标。高年段尝试单元架构课文,提升教师开发教材及课程资源的能力。

    2.推进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研究性变革实践。开展“前沿后续校本研修”,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引导教师多一点“二度反思与重建”,提升教师在实践中的学习和领悟能力。逐步形成“学习研究(形成新认识)——策划设计(新认识转化成新设计)——实践反思(新设计转化成新行为、发现发展中的新问题)——重建创生(形成新经验,产生新资源,达到新思考)”的教师转型过程及其内在机制,逐步构成教师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生长环路。形成学校“新基础教育”研究制度,通过开设“课堂普查”、“日常开放课”、“专题研讨课”等,遵循“实践——反思——点评——二次反思——重建——再实践”的日常教育实践批判与重建的基本步骤,积极进行课堂“把脉”、观念“捉虫”,提升研讨评课的有效性,逐步体悟新理念,促进教师进入实践,积极对日常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与重建,推进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研究性变革实践。

    3.扎实推进主题教研。系统整合,增强主题教研的序列性。一是聚焦“核心素养”“学科关键能力”、“学科关键性问题”、“课堂转型”等教育教学热点和难点,开展专题学习,厘清概念内涵,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二是优化教学方式,深化课型研究,建构合理的行动框架,在各类主题研究中探索实践,并累积优秀的教学课例,并逐步固化研究成果;三是尝试开展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的研究,依托信息创客中心组和集团信息技术部,有序开展各学科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学生通过搜索信息、使用数字化工具等多种途径,在体验和探究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4.认真落实学科质量标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青年教师进入新的教学岗位,各教研组备课组要结合教研课和集体备课,开展教材分析和专题学习活动,结合学科关键能力考核,制定质量评价双项细目表,促进教师进一步清晰各年段教学的基本目标与要求,尤其聚焦各年段教师在教材的整体研读、目标的确定、教学的结构化设计、教学方式的变革、作业的有效设计与反馈等问题,有目标有组织地开展主题研究活动,实实在在地提高备课组研究实效,提升教师日常备课质量和日常教学效果。

    5.关注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语文学科关注课外阅读、经典积累的日常推进。借助课前、午间、班队等时间,推进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展学科视野。备课组长结合必读和选读书目、经典积累内容精心规划,将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阅读指导等长程设计;数学学科以数运算学科关键能力--计算能力为重点,建立相应的计算练习常规:每节数学课前三分钟口算训练;计算天天练(笔算、混合运算、简算)等; 英语学科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关注我校各年级基于关键能力的听说读写的培养。

    6.加强教学水平监测和专项调研一是健全评估内容与评价机制,扎实过程管理。建立科学的学业水平监测体系,加强作业质量、教学质量与学科素养的随机调研,系统地对各学科进行随机多样的调研,促进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开展专项调研。每月对相关学科主题教研进行专项调研,调研重点关注学科课程发展规划、课程资源建设、集团教研背景下的教研活动方式、学科作业质量、教研开展、学困生的转化、教学常规等,通过调研和专题研讨促进各项工作开展。数学学科每两周一次全年级的计算定期监测(口算、正确率,笔算、四则计算、混合运算正确率)。除了数运算的过关外,如操作、解决问题等方面也需在期中期末进行达标,让各项基础达标日常化;三是关注学科关键能力检测。语文学科商议制定有龙城小学特点的学科关键能力考核方案,学期初备课组集体商议制定年段目标,围绕年段目标将学科竞赛,基础达标做出相应调整与整合,制定学段关键能力的标准,以及配套实施的评价与过程监控,组织专项调研;英语学科进行三四年级整班朗读与书写;五六年级阅读与写作各年级听说等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组织三年级学生参加市区级整班朗读暨口语交际比赛,强调起始年级学生的模仿、跟读、语音、语调等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方法指导。以毕业班为试点,本学期采用新北区“人机对话”考试口语测试方式,让“口语测试”真正地走进学生,为毕业口语测试做好准备。

    三、提升科研水平

    1.推进重点课题研究。认真做好“十二五”教科研规划课题《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成员学校校本教研的研究》结题工作。一是继续鼓励和引导各学科继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集团教研的研讨和成果推广展示活动;是加强科研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工作,提升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品位;三是认真做好结题工作。

    2.认真做好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做好《基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旧教材对比的实践研究》、《小学语文不同文体分级阅读和教学的课例研究》、《基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小学英语悦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三项备课课题的开题工作,加强课题研究过程性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引导课题组成员边研究边总结。争取形成一批研究成果,为课题中期评估作准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为下一轮省级课题申报作准备。

     3.做实微型课题研究。认真组织好新的一批区微型课题的课题研究的申报、指导与管理。一是建立“课题研究展示周”制度,让每个课题都在展示中提升研究的内涵;二是进行课题管理网的管理培训,利用管理网站的制度化管理,促进各课题组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提高研究质量;三是认真做好中期评估工作。

    4.规范研究活动管理。一是规范教研组、备课组管理。将教师备课、课堂考核、听课、反思、作业批改等纳入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奖的评定,建立备课组评价制,常规考核组评价制,教研组评价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加强青年教师备课导师审核管理,积极推行骨干引领下的集体备课和“每日一议”制度。加强对教研组主题教研的过程加强常规考核,实施项目组管理,评选优秀教研组、备课组,提升研究品质,充分调动教研组、备课组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研究的质量;二是强化强化主题教研管理。着力实施以课例为载体的多循环的研究过程和各教研组主题教研通讯的编辑与展示,促进主题教研真正实现从“展示”到“研讨”根本性的转型,争创区优秀教研组

    四、助推教师成长

    1.强化自主阅读。通过教研组推荐或自主阅读,有主题有序列地组织教师进行广泛的阅读活动,促进反思交流。教研组层面分月开展“新基础教育”学习,进行主题沙龙阅读分享专家报告,组建学习小组,带头学习宣讲,促进教师明确课堂教学面临的现实挑战,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和过程观。开始关注学科育人价值的挖掘与落实,为实践转化作准备。

    2.锤炼基本功将教师基本功化入备课组日常活动之必修科目,由备课组长安排训练,教研组不定期开展展示与评比。 继续开展成长团与发展团活动,进行各学科的教师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开展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创编故事、即兴演讲、微视频制作专项比赛,促进教师的新基本功的水平提升

    3.提高课程执行力。以教师为主体,组建项目组,合理规划有序实施学科特色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意识、课程内化能力、课程创生能力、课程重建能力、课程教学能力;强化教学资源和教研课等多种资料的积累,有计划地推进学校学科资源库的建设,提高教师微课题研究、微视频、微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做好“一师一优课”工作积累资料

    4. 提升专业成长意识。一是规范专业成长梯队管理,学习常州市五级梯队管理办法,加强校骨干教师考核;二是继续组建部分学科的青年教师成长团。在进一步做好师徒结对工作的同时,聘请集团优秀教师为领衔人,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式研讨与培训,提供适切的帮助与引领,推动青年教师不断成长;三是开展教师个人前三年发展规划和青年教师三年发展规划实施阶段总结的交流,提升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意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基本功比赛和五级梯队的评选;四是定期与不定期开展新教师座谈会、专业发展年度盛典,交流教师成长中的困惑,发现教师生活中的智慧和幸福

     

    六、提高服务品质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课程标准和课时计划科学、合理的进行排课,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抓好课程表的贯彻落实和教学秩序的稳定。维护课表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准私自调课。

    2.强化听课评课制度。各备课组以听教研课、评优课等活动为抓手,加强听评课的力度,做好听课后的评课工作,备课组内人人参与,力求实在、到位。学科主任、教研组长主动介入,及时评课、反馈,不断完善和强化听评课的实效性。学期结束课程教学部成员每人听课40节,教研组长每人听课30节,备课组长每人听课25节。

    3.加强学籍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一是学籍管理,确保资料详实,数据准确,上交及时。特别是和转学生学籍的网络管理;二是,加强特殊学生的管理,继续建立和完善特殊学生的档案资料袋。制定特殊学生的工作计划,定期召开特殊学生工作的探讨会,总结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对特殊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和处事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使特殊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4.加强各类档案管理。及时认真做好2016年秋季教材征订工作;及时做好教学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加强档案管理,确保课程教学部资料的齐全、准确。

    5.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和艺术工作。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以阳光体育校本化实施为抓手,加强体育俱乐部建设,开展富有校本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开展冬季校园体育吉尼斯,确保每个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确保每位学生掌握两项体育和一项艺术技能,提高体育、艺术活动的影响面和吸引力,提高学生体质和审美情趣、艺术修养举办足球邀请赛,扩大足球特色学校的影响力

    7.重视健康教育和科技教育。注重学生心理疏导,开展疾病防控知识宣教,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逐步建设和实施创客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的意识与能力,重视环境教育,加大学校文化建设,为创建省绿色学校。

    8.积极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开发学生管理平台,改版学校网站,逐步拓宽学校门户网站的功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学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使之成为学校管理平台、学生学习资源平台以及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的交流平台。

    具体日程安排:

    八月份

    新教师培训

    暑期教师课程设计校本培训

    一年级新生分班

    一年级新生夏令营

    组织参加市区各学科组织新学期期初教研活动

    龙城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研讨

    参加省教研室第十二期课题申报与第十期成果评奖

    申报区级、市级教研活动

    学生评价APP开发协调会(一)

    九月份

    1. 各教研组制定教研计划,进行学科年段目标解读、学科活动和学业水平调研制定等。

    2.校本课程和兴趣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课程项目组成立

    3.“新基础教育”理论专题学习沙龙(一):我理解的“教育信条”

    4.评选暑期论文和教育故事,组织教师参加新北区、常州市各学科(含学会)论文评比活动。

    5.组织开展教师师徒结对工作

    6.兴趣课程选修

    7.市备案课题开题论证会

    8.微型课题的申报论证

    9.主题教研课堂教学研讨展示

    10.制定区级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校级选拔方案、开展数学基本功专项培训

    11.一年级新生学籍申报

    12.《集团办学背景下成员学校校本教研的研究》课题组核心组例会

    13.专题调研:课堂教学普查(一)

    14. 组建部分学科青年教师成长团和项目组。

    15.学生评价APP开发协调会(二)

    16.教研组常规检查(作业)

    17.创新大赛协调筹备

    18.学科“梦工厂”show

    19.拍摄学校宣传片

    十月份

    1. 组织参加省学业质量抽测

    2.组织市小学音乐四校联合教研活动常规活动(龙城小学)

    3.数学教师参加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

    4.新基础教育”理论专题学习沙龙(二)。

    5.项目组课程设计方案论证

    6.主题教研课堂教学研讨展示

    7.读书节活动

    8.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座谈会

    9.专题调研:学生作业设计与批改规范

    10.学生评价APP试用培训

    11.专题调研:课堂教学普查(二)

    12.龙城小学冬季校园体育吉尼斯启动

    13.合唱团参加常州市比赛

    14教研组常规检查(备课)

    十一月份

    1.参加常州市体育学科基地校体育课程整体化推进的调研、总结。

    2.“新基础教育”专题学习沙龙(三)

    3.期中质量调研

    4.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

    5.冬季长跑启动仪式

    6.主题教研课堂教学研讨展示

    7.读书节

    8.参加常州市小学生作文比赛

    9. 青年教师校级评优课

    10.数学组与三井小学低段联合教研活动

    11.英语课题研究暨集团联合教研活动:“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同课异构(阅读课型)

    12.学科“梦工厂”show

    13.“龙城好声音”复赛

    14.参加省第十二届“蓝天杯”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

    15.教研组常规检查(学习)

    十二月份

    1.“E学习”、“互联网+”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2.“新基础教育”专题学习沙龙(四)

    3.校吉尼斯活动(体育冬季项目、科技节项目、信息技术等)

    4.主题教研课堂教学研讨展示

    5.区小学美术常规教研(江健上研究课)

    6.“龙城好声音”决赛

    7.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 “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评比活动。

    8.欢乐圣诞 全校“梦工厂”show(各年级的优秀节目展演)

    9.三年级英语整班朗读暨口语交际校级及市、区比赛

    10.参加区优秀教研组评优工作

    11.专项调研:学科关键能力(一)

    一月份

    1.新教师课堂教学汇报活动

    2.各备课组制定期末复习计划、备课组工作总结

    3.课题研究周:课堂研究课展示

    4.“新基础教育”专题研究专题总结

    5.专项调研:学科关键能力(二)

    二月份

    1.期末质量调研,完成个人、备课组质量分析

    2.教研组期末质量分析(主题教研教研通讯交流展示)、小课题中期评估

    3.撰写个人教育教学论文

    4.教研组常规检查(备课、作业)

    5.教师读书沙龙

    6.年度教师专业成长颁奖盛典

    7.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8.休业式

     

    课程教学部

    2017-08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龙城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珠江路50号    电话:0519-86920361 81583037       苏ICP备10201501号-2
    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