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常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水平,提升学校内涵品质,增强学校办学活力,2019年3月14日,常州市教育局在龙城小学组织召开了常州市基础教育学校品质提升建设项目暨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答辩评审会。来自天宁、钟楼、新北、金坛、溧阳等辖市区,30所学校100余人参加了现场答辩。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戚宝华处长等一行8人组成的专家评审团也来到了会议现场。
本次答辩会分上午和下午两场,上场的顺序现场抽签决定。每一所答辩学校由校长、副校长和项目负责人组成了答辩小组,在设定的10分钟时间里,每一个答辩小组基本从价值追求、目标任务、建设内容、行动路径、预期成果等方面阐述了项目设计报告的内容,并接受评审团专家的现场提问,完成答辩。30个项目,经过近8个小时的评审,最终每一个项目都顺利通过了现场答辩。
这次现场答辩给所有参与前瞻性项目研究的学校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启发、验证的平台,它超越了材料评审的价值和意义。
会议临近结束,戚处长作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这次现场答辩活动呈现出了四大特点:一是思想重视。参与学校都意识到了“项目”对于学校变革带来的价值和意义,答辩准备工作非常充分,几乎所有的校长参与了主汇报;二是核心聚焦。30个项目几乎都聚焦在课程、教学、 评价、资源等核心问题上,有效地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三是项目公平。参评的项目按学段分,小学15个,中学10个,幼儿园5个,有城镇学校,也有乡村学校 ,构成了常州基础教育的生态系统,做到了百花齐发,百家争鸣。四是概念新颖。每一个项目的名称都是一个概念,是每一个项目都是团队思考、学习的结晶。
于此同时,戚处长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项目的理念一定要前瞻。要关注学生立场、素养本位、问题导向、技术融合、理论基础、发展趋势等因素。在实践创新内容上的选择上要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准则,要把课堂作为项目推进的主阵地,要形成一套属于学校自己的话语系统,要有足够的、鲜活的若干个案例来支撑。在成果预期方面,除了专著、报告、论文等显性的内容,更要有项目推进的流程图、结构图、模型图,从而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借鉴的内容。还要通过项目的运行,初步形成一些机制,推动学校其他项目的改革和实施并在本区域能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一种范式。
最后,戚处长勉励大家做前瞻性项目一定要想清楚、写具体、做明白、干实在,卓有成效地推动常州市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
(撰稿、摄影:苏文艳 审核: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