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疫情时代,科学课该如何高效得上?怎样让思维点亮我们的课堂?6月11日,围绕这个问题,科学组开展了课堂研讨活动。
第一节课经雏月老师执教了五年级《认识矿物的性质》。课上,学生认识到了岩石与矿物的关系、相关矿物的用途,通过实验研究了矿物的性质和特点等,体验到了自然界中矿物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感受到珍惜资源的重要性。第二节课程英老师执教了三年级《纸》。学生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纸,了解了它们在生活中的用途,了解蔡伦改进了造纸的工艺和材料,并且设计对比实验研究了纸的结实程度、吸水性。感受到根据这些纸的特性,不同的纸做可以成不同用途的物品。
课后,大家都本着负责的态度,畅所欲言、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蒋森辉老师认为,无论是器材还是相关资料方面,两位老师都能准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准备。别怀伟老师认为,尽管现在小组实验开展起来有困难,但两位老师依然开展了单人实验或者二人小组实验,这是难能可贵的。学生通过动手研究,将学会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内部的一种需求和能力,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以后深入地展开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仲崇英老师认为,这两节课都能按照科学的探究思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来完成实验,并且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实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渐渐适应在教室上课。但是无论在哪儿上课,科学都离不开探究和实践,教师需要切实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思考而教,发展思维、提升情感。
(撰稿、摄影:程英 审核:苏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