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新闻中心>>文章内容
深化“体育+学科融合”研究,提升学科综合育人价值
发布时间:2020-07-0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吕娟

为了深入开展“体育+学科融合”教学研究,提高课程实施的序列性,提升融合学习整体育人效果,龙城小学举办了“体育+学科融合”专题研讨系列活动,此次研讨活动涉及语文、数学、体育和音乐学科。

前行:源于对研究的热爱,是一种全神贯注地投入。

“体育+学科融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行至半山,既有前期研究所得,又有新的风景独好。

语文吕靓雯老师巧妙地抓住了“体育艺术节”这一主题活动,以真实体育情境切入,从写“加油稿”这一实际出发,站在语文的角度进行了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学科融合的设计,指导学生撰写“加油稿”。在吕靓雯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习得了写作技巧,又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体育魅力。

数学高文蔚老师从本学科出发,在深入解读数学教材、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从学生最好奇的“篮球运动”出发,结合学科教学进度:“认识圆”,带着孩子们一起游历“篮球场”,探究篮球场中的圆。从篮球场的周长和面积怎么计算到篮球场上中圈、三分线、罚球区的研究,既巧妙地复习了数学学科圆的知识,用数学的思维解答了体育中场地的奥秘,又拓展了篮球知识,学生们兴趣盎然。

周晨老师执教主题为《单跳双落》与曹静娜老师执教的音乐课《A RAM SAM SAM》有机融合,产生了化学反应,变成美妙的80分钟,产生了1+1>2的效果

单跳双落是一年级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延伸,又是蹲踞式跳远的基础。周老师利用《A RAM SAM SAM》一曲中的主旋律作为动作练习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跳跃节奏感。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注重学生身体练习和音乐素养紧密结合。

伴随着音乐,学生能由慢到快跟随节奏跳跃,努力做到一拍一动,能跟着音乐有节奏地进行单跳双落跳圈游戏。

曹老师突破传统观念,变革教学思维,将音乐课搬进体育场。在更加开放、舒适、自由的环境中带领学生安静的聆听、本能的感受、自然的律动。

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在新歌学唱的过程中,利用肢体律动、图谱、乐器等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聆听和演唱中快速学会演唱歌曲。

随后,加入下肢的弹跳和小跑,融合进前一节体育课单跳双落动作,最后提升动作难度、扩大活动范围,使学生能跟着音乐节奏变化,完成更高难度的单双脚跳组合动作,充分感受、尽情展现音乐的舒适与体育的活力。

 回溯:源于对美好的追求,是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

课后研讨分两个会场进行,第一会场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张勇卫副校长、各学科主任、科研开发部、教研组长和执教老师参与了研讨。执教老师对自己的课堂和“体育+学科融合”课堂实践做了一个反思,也提出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困惑。教研组长对此次融合课堂的实践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各学科主任也交流了“体育+学科融合”的设想与实施情况。最后,张勇卫副校长带着大家重回“体育+学科融合”的初衷,回归最本质的问题,再次坚定了研究的意义和信念。

在第二会场综合学科研讨中,体育教研组组长贺妍颖老师从学科知识融合、时间融合、空间融合与学科关键能力融合四个层次进行了评课并对“体育+”融合课程进行了全新解读。

各学科教研组组长交流分享了本学科与体育融合的年段架构、主题化设计与课程融合的初步思路。

随后,张勇卫副校长简要介绍了“体育+”融合课程研究的基本路径,要求各学科主任和教研组长积极投入到 “体育+”融合课程的第一轮整体架构中来。他从课程融合的四大要素和设计的六大路径具体阐释了课程设计的策略,建议各学科组在融合课程的实施中要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指向学生的综合素养。

最后,他希望项目组的全体教师能够利用期末和暑期的时间,系统总结、提炼整合相关案例,提升研究的品质。

此次专题研讨,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丰富了学生的学科体验,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最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文:吕娟  贺妍颖 摄影:吕娟、徐燕萍、钱丽琴、杨茵雯、王栋  审核:苏文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龙城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珠江路50号    电话:0519-86920361 81583037       苏ICP备10201501号-2
    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