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下午,吴明体育+”工作室所有成员及体育组全体教师,在常州市小学体育教研员张勇卫的高位引领下,开展了“体育+”工作室的第十五次活动。
活动一开始,体育组陆业涌老师就“单双脚跳”为课题,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生动有趣的体育课堂。课堂上,陆老师巧妙运用“小镜子,模仿我”作为情境导入,以“单单双”“单单双单”“单双单双”跳的形式,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开展教学。课堂组织有序井然,教学手段新颖有趣,教师素养严谨科学,在陆老师儿童化的情境教学下,小朋友们学的不亦乐乎。
评课环节,大家都对刚担任教学工作才2个月的陆老师,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张勇卫教研员更是肯定了陆老师过硬的教师素养,课堂中能够关注学生学习习惯与课堂常规调控。技术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层层推进,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同时,也从一个更高要求的角度,建议陆老师在关注课堂常规,教学效果的同时,丰富教学组织手段,学练方式,让课堂更加有趣、有内涵。
简短的评课之后,工作室领衔人吴明老师,向所有老师抛出问题“在‘体育+’项目的推进中,针对‘体育+’学科融合中主题情境创设的研究是否有新的建议或困惑?”李纪凯老师首先发言,他分享了“体育+”的背景下,课堂主题情境创设可以从服装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周晨老师认为,“体育+”融合课可以联合生活实际,加以创设情境,如交通规则意识。陈佳宁老师则提出疑问“‘体育+’学科融合课堂,学科要素内容的比例是多少,重点在于体育学科还是学科融合要素?”孙尧老师提出困惑:“棒垒球怎么融合?”随后吴明老师做了一一解答,他认为,首先得理清主题情境的种类,可以包括主题意义背景情境、场地模拟情境、指向综合运用情境等方面。其次,在情境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是有区别的,具体也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结合某一教材的单元教学具体展开的情境单元;二类是在不同教材教学的某一个时间点分步展开的情境单元;三类是机动性较强,针对性较弱,仅仅作为游戏或身体练习的单元情境。最后是明确了,关于“体育+”学科融合,首先得明确学科本位意识,必须基于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尝试关联其它学科要素,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或融合运用。
最后,常州市体育教研员张勇卫老师为我们全体成员进行高位引领,展开答疑。首先,张老师就“体育+”融合的概念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何区别展开阐述:“体育+”融合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找到学生学习的实际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解决进行融合,需要创设具有内在逻辑的主题情境。紧接着,情境创设的主题从哪里来?张老师认为,可以从生活实际、体育锻炼、课程标准、课程价值等方面入手。具体研究要从单元整体问题切入,以情境出发,最终达到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发展学生的身体能力,提升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加强学生对体育精神世界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贯穿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生长的目的。
(撰稿、摄影:王壹铭 审核: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