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尽冬来,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落实常州市数字化学习国家级实验区的区域推进工作,我校承办了本次新北区数字化学习系列活动之“教育数据支持下‘学科+’育人生态构建的实践研究”专题教研,来自语、数、英、美四门学科的老师分别进行了四节优质课堂展示。
陈思伟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将古文与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整节课的精巧设计环环相扣,学生不仅兴趣盎然,更是对知识的记忆在情境下更加深刻。此外,本节课寓教于乐的同时更是一节扎实的语文课。四个课堂活动设计指向四个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目标明确、落实到位,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更是有了与传统课堂不一样的新奇体验。
在这节信息化的课堂里,我们看到了老师的用心,也看到了孩子们在信息化课堂里更加自由的表达,更深层次的思维碰撞。
改变常规的美术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尚学趣技术平台,让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增加师生互动。唐老师通过“寻窗”、“探窗”、“画窗”感受花窗的形态美、纹样美,也使学生在充分参与课堂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探究不同窗框外形里的窗芯纹样。
学生利用3D 绘笔和sketchbook软件去创作设计花窗,多元化的表现方法也使有了新的作业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对花窗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打破传统英语课堂学习工具的束缚,借助“希沃易课堂”,实现简易、高效的即时互动教学与反馈。通过“希沃易课堂”,孙杨老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员参与的活动。根据教学需要实时推送课件给全班学生,学生在平板上完成选择、填空、提问、阅读与思维导图的绘制,实现个体教学过程中数据的采集与可视化呈现,将数据精确到个人,精准把握学情,实现人人参与互动,大大提升学习兴趣与效果。
王璐老师的这节数学课依托平台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算法,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以往教学中“移多补少”要准备大量的学具,这节课中运用可移动的小方块帮助学生理解,“求和均分”的过程则更抽象,需要学生通过除法的意义思考,利用多媒体可视的移动方块先合起来再平均分,帮助学生深度理解。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更深刻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王老师在多个问题情境中设计了用在线文档收集数据,用Excel计算平均数等交互方式,减少了以往课堂中大量计算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参与体会平均数这一统计量的价值。
四节精彩的课堂展示后,我校程英主任以“融浸实践 启智润心”为题进行了我校实施关于《教育数据支持下“学科+”育人生态构建的实践研究》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小结。常州市龙城小学自今年6月成功申报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以来,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从模糊逐渐清晰,逐步有了不错的成效。
(一)项目引领
我校一直以来是把深化“学科+”综合育人创新实践探索,形成“学科+”育人生态作为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从学校整体建设的需求出发,提出了教育数据支持的“学科+”育人生态构建的实践研究,充分利用数据环境创造智慧校园,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实践认识。
(二)实践推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校近年来不断添置信息化设备:平板电脑、录播教室、朗读留声墙、智能书法桌……校园数字空间的构建为我们的实践推进创造了物质基础。
一群来自于各个学科组的对数字化研究兴趣浓厚的老师,组建了研究社群,建立了学习研究共同体,抱团发展。围绕主题,我们开展了丰富的专题研究。经过课堂实践,我们深深感受到,可视的教育数据对信息的整合、预测及内在的理性价值追求,它是实现教学决策合理化、科学化的有效手段。
(三)展望未来
以育人素养为旨归,构建课程体系。着眼于国家课程,再辅以校本课程建设,丰富资源,创新教学,形成精品的数字化学习的课型范式。
以项目建设为引领,打造教育生态,即课程全学科,范围全学段,周期全过程,对象全覆盖,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数字化学习的体验,启智润心。
最后,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张石磊校长进行了专家点评。张校首先肯定了我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推进,对今天展示的四节课进行了逐一细致点评和耐心指导。在课程打磨前期,张校也多次来校对我校执教教师进行了一对一的详细指导,为今天的课堂展示打下了牢固的地基。
其次张校汇报了新北区数字化学习的阶段成果。本次市信息能手大赛新北区参赛教师屡获佳绩,同时也体现了新北区各校对数字化学习、信息化课堂的重视程度,张校也提出了希望各校再接再厉,再创辉煌的殷切期望。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校仍将紧扣新北区数字化学习的要求,以课例研讨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继续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融会贯通,实现真正的课堂多样化。
(撰稿:陈思伟 摄影:美术组 审核: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