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曾说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目标,三年级的小龙娃们变身小小体验师,走进生活,开展了“千克和克”的数学学科活动。
活动一:称一称
先来了解一下自己的体重吧!我不仅能称出自己的体重,我还能称出妹妹的体重和宠物的体重,真有趣。很好奇我每天要用到的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呢?各种硬币的重量分别是多少呢?我什么都想称,那就从我爱吃的水果开始吧。
活动二:掂一掂
以克为单位的物品随处可见,我发现一般较轻的物品都以克为单位,我们可以轻松的拿起来。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就稍微有点重了。一只手勉强可以提起一桶油,提久了还有点酸呢!10千克的东西原来有这么重呀,看看我们脸上的表情吧,一只手已经提不动了,想要把它们提来还真得费老大劲儿呢!有的东西看着很大,其实很轻,有的东西看着很小,其实很重,我们不能根据大小来判断重量,而应该实际的掂一掂称一称。
活动三:找一找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品,每个物品都有自己的重量,让我用火眼金睛瞧一瞧,找一找每种物品的净含量。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呢?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发现只要两种物品质量相等,不管什么形状都是一样重。
这袋红薯1千克,一小包咳嗽药才10克,妈妈告诉我100包10克的药才是这袋红薯的重量。我的体重是30千克,30袋这样的红薯合起来才和我一样重哦。
活动四:估一估
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称1千克大概会有几个呢?我们可都是能干的小营业员,称一称可是我们的强项。
活动五:抓一抓
感受一下我的“一把”能抓多少东西呢?让我来称一称,数一数。为了真正体验千克和克的质量,积累经验,我们可是一个一个在测量哦,担心忘记,还带了纸笔现场记录呢!经过我们的认真称量和记录,一张张实践操作记录单新鲜出炉啦!
活动六:写一写:
三1班高尚:《克与千克的争吵》
国庆假期,范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去超市调查“克与千克”。我拿着研究单,踏着轻快的步伐,像超市飞奔而去,走进超市,我的耳边就传来了一阵争吵声。我循着声音找去,原来是“克”与“千克”两兄弟正在争吵。“我比你厉害!”千克说,“明明是我更常用!”克反驳道。
千克笑了笑,说:“怎么可能?”要是一袋大米变成五克,人们不得饿死?”
克想了想,说:“那么一个苹果要是用千克作为单位,不就变成二百五十千克了?这样岂不是想拿起来都难?”克与千克就这样争吵了起来......
他们越吵越起劲,我连忙上前阻止:“你们别吵了!你们都很厉害。重的东西都用千克,轻的东西用克,只要少了你们中的一个,所有人的生活都会很困难的!”听了这番话,克与千克十分羞愧,他们终于和好了。
看着千克和克握手言和,我开心地笑了。也明白了,在生活中,千克和克都很重要,离开谁都不可以。以后我都要处处留心,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三2班刘泊贤:
为了让我们能够在接下来《克与千克》的课程学习中掌握的更好,在国庆假期,老师给我们安排了针对性的实践研究活动。在我看来,称东西当然要比做题简单多了!但是在一开始的兴奋劲过去后,困难也随之而来。家里秤的单位是克,千克怎么办?怎么估算一千克蔬果的数量?净含量是什么意思?面对这些问题,我寻求了爸爸妈妈的帮助,在他们讲解后,我一项项完成了活动单上的内容。
通过这样一次别开生面的实践课程,我对“看不见”的重量有了更深的认识:掌握了“克”与“千克”的换算方法;发现了生活中随处可见但被我忽略的重量信息;能够通过手上的感受初步判断物品的轻重;能够通过体积的大小对比估算出固定重量的物品数量。通过这次活动,我也对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更加自信!
三5班朱梓萱:
这个假期,我们徐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逛超市”。
一进大润发,我当然是冲向我最爱的零食区,通过寻找、观察、记录。我发现零食区的物品大多都是用“克”来作单位的,因为它们普遍比较轻。
后来,我又来到了卖大米的地方。我发现一袋大米居然有10千克。想到老师要求我们感受一下具体的重量,我准备亲手拎一拎。我先是握住袋子的两个角,自信满满地准备拎起来,但我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大米还是静静躺在那里不动。我有些不服气,深吸一口气,两手抱住大米“三、二、一,起”我终于把大米抱了起来。真沉啊!我抱着米袋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像企鹅一样。这个和零食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看来,称比较重的物品质量,要用“千克”作单位了。
这次愉快的超市之旅,让我初步认识了“千克和克”,我喜欢这样的“超市小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学生要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生活是最好的教学场所,“双减”政策下,融学于生活,既能凸显出数学学科的实用性,还能培养孩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小龙娃们用自己灵动的双手和思维,在生活与学习中,尽情领略数学的惊奇和美妙,成就最好的自己。
(撰稿:徐馨尔 摄影:三年级数学组 审核:范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