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龙城小学承办了“常州市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专题研讨”活动,本次出席的专家有教科院刘成兵、张勇卫。本次研讨活动采用线上学习的方式,大家围绕跨学科主题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首先由特级教师庞燕为大家细心解读了“何为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要素有哪些”这四个问题,为参加研讨的老师打开了思路。她还用一个个实例给我们分析“跨学科学习”具体实施方法,为接下来的研讨铺垫方向。庞老师的观点指出“跨学科学习”能打破单一学科壁垒,强化课程协调育人,形成有效融合,双向促进,加强深层知识理解的组合拳,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也是对体育老师的一种挑战,我们不能只关注我们的体育学科领域知识,我们要多去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做一个“杂家”,有效融合到德育、科学、美育、多学科、智育、劳动,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中去。参与研讨的老师积极发言,发表看法,提出问题。
龙城小学王壹铭这样说道:“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对一线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在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时,易出现三个忽视:忽视学生主体,只顾老师“跨”,学生跟不上;忽视学科立场,只想多科“跨”,学科特征模糊;忽视深入学习,只是为跨而跨,流于浅表。局前街小学陆涛老师这样说道: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多是教授以单一技能为主的、碎片化的小单元技能,教师更加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达成。教师在教授方法上也是以单向灌输为主,这样的方式直接导致课程内容的浅表化、教学方式的简单化和评价导向的单一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只有让学生从理解掌握向运用迁移转变,才能实现对某一运动项目的深度学习;只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经历,才能实现所学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
特级教师孙建顺指出了跨学科的重要性,体育学科跨学科的本质属性,体育学科跨学科需要知识之间的沟联,体育学科跨学科需要能力的重组。
最后教科院刘成兵老师对这次教研做了总结性的发言。在对跨学科的解读中,刘老师认为“跨学科”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学科的独特性,二是学科之间的可融性。“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倡导技能结构化教学,提倡创设复杂情境的组合技术教学。从培养全人的角度讲,单一的学科教学就类似于技能碎片化教学,因此要提倡创设使用环境进行学科组合与融合,为未来社会和未来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不管怎么样,跨学科一定要做到三个原则,一是要“自然”,切忌生搬硬套,要做到和谐和顺理成章。二是要“增值”,体现跨学科1+1>2的效应,增强体育课内涵,提升锻炼效果,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三要“姓体”,无论怎么跨,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不能丢掉,否则不伦不类,似是而非。刘老师认为跨学科其实给体育学科老师提出了新要求,体育老师要加强自身素养,增加日常积累,多向相关学科学习,多研读课标,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对跨学科部分要作出实践性解读。
(撰稿:戴云翔 摄影:体育组 审核:苏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