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疫情防控方案
根据教育部《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国家卫健委《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结合常州市疫情防控实际,特制定我校本工作指南。
一、调整优化校园检测策略
1、师生员工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出入校门无须提供核酸证明,节假日返校不再要求提供核酸证明。
2、非疫情流行时,校外人员进校不再查验核酸证明。疫情流行或严重时,学校可视情况按上级要求是否查验校外人员核酸证明或抗原检测结果。
3、疫情流行或严重时,各区根据实际疫情防控需要,经疾控部门研判。可以通过筛检、轮检、抽检等适宜方式开展师生员工核酸检测。
4、校园内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11类症状人员时,可采取抗原检测方式排查风险。
二、科学安排教育教学方式
5、区分不同情况,科学精准、有序有效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教育教学的影响。
6、非疫情流行时,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好线上线下教学同步推进和及时有效转换衔接的准备工作。
7、疫情流行时,采取严格的封闭管理。根据疫情风险,由属地疾控部门研判,根据上级要求是否采取线上教学或临时停课措施。
8、疫情流行严重时,进一步严格校园封闭管理,控制大型活动及聚集性活动。
9、疫情解除后,及时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新冠病毒感染者痊愈后,方可到校工作和学习。
三、稳妥处置校园疫情
10、校园出现新冠病毒感染者后,应及时采取减少人际接触措施延缓校内疫情传播速度。根据市区疫情风险分级建议,以及校内感染者人数和波及范围,由学校所在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健、疾控等部门综合研判,以班级为单位,提出并实施防控措施。
四、加强医疗救治服务
11、出现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场所,应及时进行通风、消毒等,提醒与其共同学习、工作的师生员工做好症状监测。
12、在属地卫健、疾控部门支持和指导下,与就近医院建立“点对点”"人对人”稳定对接机制,及时发现和救治感染者,控制校内聚集性疫情。
13、校内设置健康观察室。为有发热等11类症状的师生员工提供临时留观、抗原排查、退热降温等服务。如有发热学生,学校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并指导家长安全接护学生回家,继续追踪相关情况。
14、学生临时留观期间,如出现高热等身体不适或危重症情况,学校应立即启用救护应急预案,尽快安排就医,与家长保持随时沟通。
15、重点排查有基础疾病、残疾、怀孕、精神疾病等师生员工,摸底调查,建立特殊档案。
五、开展健康监测
16、师生员工入校时测量体温,出现37.3度以上发热症状的,应及时采取留观再测、通知离校等相应措施
17、开展健康调查,建立师生员工基础疾病台账、心理健康台账、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台账、新冠病毒感染台账,并动态更新。
18、详细了解师生员工的健康状况,做好健康监测和症状排查。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出现发热等11类症状的师生员工要主动报告不带病到校工作和学习。
19、坚持每日晨午检、传染病疫情报告、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用好江苏省健康管理监测平台,传染病早期预警监测信息系统,及时接收疾控部门发出的预警信息,做好应急处置。
20、开学前返校一周,师生员工做好健康自测,如出现发热等11类症状,要及时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如确认感染,须如实报告,延迟返校。
六、推进健康校园建设
22、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的优良传统,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进校园环境治理以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校园大防线.
23、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引导。通过开学第一课、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班会,以及公告栏、校园广播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防控知识,让广大师生应知尽知、应知应会。
24、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师生员工树立“做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人”意识。
25、疫情流行在校期间坚持科学佩戴口罩。
26、加强对感染者康复期的健康指导,引导做好康复期健康管理,按照专业意见,科学指导康复期师生员工开展体育锻炼。
七、改进校园公共卫生
27、健全学校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在理顺机制、突出重点、强化保障方面下功夫,进行系统化、整体化提升。
28、加强学校保健机构、医务室(卫生室)建设,配齐校医、保健医等专业人员队伍,强化培训,提升对病症的识别能力。
29、坚持多病同防。防范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手足口病、水痘、诺如病毒等传染病与新冠病毒叠加感染的风险。对传染病防控做到一体研究一体防控,切实降低传染病在校园内的传播风险。
30、坚持人、物、环境共防。落实校园内公共区域卫生管理、消毒和通风制度保持教学区域、宿舍、公共卫生间等场所空气流通。垃圾及时清运,存放区域要做好消毒。
31、加强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监测和个人卫生管理,严格食品安全卫生操作规范和流程,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
八、完善校园服务保障
32、完善常态化“接诉即办”工作机制,落实师生员工反映问题台账制度,限时解决反馈,满足师生员工合理诉求,
33、关注师生员工思想动态,引导师生员工正确认识防疫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及时化解学生恐慌、焦虑等情绪,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
科学安排教育教学方式。
34、做好防疫物资和人员储备。储备一定数量的退热降温用品和抗原检测试剂。储备足够的医用外科口罩和N95/KN95口罩、消毒用品、测温设备、氧疗设备等常用防疫物资。防疫物资要保有2周以上的储备量。继续做好应急人员储备,开展相关培训和应急演练。
35、按照属地疾控部门部署,组织开展师生员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保证离退休教职员工和低龄儿童接种率和安全,努力做到“应接尽接”。
36、学校落实主体责任,校长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完善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统筹解决学校疫情防控重大问题,坚持疫情报告制度,建立完善校内突发急危重症送医救治预案,推动相关措施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
2023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