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新闻中心>>文章内容
教而有思 言而有行——龙城小学吕娟语文工作室第七次活动
发布时间:2023-12-0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会玲

暮秋已别,暖冬初至,恰是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蓉菊满园冬好时。在这美好冬日,吕娟语文工作室的伙伴们再聚一起,共赴一场共学、共研、共成长的研修之约

胡红果老师执教了三年级上册《读不完的大书》。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胡老师整堂课趣味横生,以“读一本特别的书”——“读一本好玩的书”——“读一本会动的书”贯穿课堂。胡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将大自然的故事娓娓道来;采用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诵读,用美妙的朗读叩击孩子诗意的心灵。孩子们也通过品悟语言,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杜亚楠老师执教的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杜老师的课堂扎实、高效、有趣。课堂伊始,他创设了情境“趣闯关——认识各种虎”贯穿课堂,“学字词,巧遇跳跳虎”——“做批注,挑战拦路虎”——“填表格,发现多变虎”,孩子们在挑战中掌握了字词,理解了句子,学会了批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杜老师与学生一起走进课文,让窝囊的大老虎这一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丰满立体。

接下来工作室领衔人和工作室成员们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

吕娟:两位年轻教师给我们展示了一种“轻”课堂。这种课堂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看似教师的轻装上阵,其实是对课标、对教材的解读已经到位。

“轻”课堂,是在情境中的自觉闯关。两节课,两位老师都创设了情境,一个是做大自然的探秘者,跟随作者生动的笔触去感受自然,一个是做大老虎的寻觅者,在闯关中揭开了“跳跳虎”“拦路虎”“多面虎”的神秘面纱。在宜的情境中,学生闯过了一关又一关,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
   “轻”课堂,是在情境中的五感体验。学生去探秘自然,课堂中自然要有神奇的大自然,教师钻研文字,寻找适切的音频资料,学生感悟文字,结合音频让静态的文字动起来,真真切切看到了老鹰的“高空盘旋”“展翅滑翔”以及“雄健勇猛”的形象除了老鹰的画面外,还有蚂蚁等更多的动物活动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杜老师的课也借助心情图,让学生感受到“我”心情的不断变化。教师画出的曲线,牵动了学生的心。
   “轻”课堂,是在情境中的主动表达。三年级的课,语文要素为“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在情境中,在学习的任务下,学生都能找到课文中生动的语言。而教师高就高在一开始不告诉学生这是生动的语言,而是在学生的圈点批注后再进行总结,这样一个体验的过程,他们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提升。而且,学生也非常愿意像课文中的语言一样去表达自己看到了。在句式的引导下,学生的表达规范中彰显个性。四年级的课,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教师执教的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他很好地抓住了此课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和作用,复习前面所学批注方法,着就直面“不理解的地方”批注,使得批注的方法更有针对性。在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确是带着思考来学习课文的,而且在彼此的交流中逐渐解决了自己的困惑。

李嘉浩:胡红果老师的课“重情境”。通过设定明确的探秘者和寻觅者任务,让我眼前一亮。让学生在适宜的情境中自觉闯关,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情境创设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胡红果老师的课“重方法”。在课堂中巧妙地借助音频资料和心情图等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自然形象。调动听觉视觉让学生身临其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素养。课堂中利用多种方法“读”,以读促教,在感受文章妙处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感,学生的主动表达得到充分体现。值得思考的是,在对词语的解构时,我觉得可以再深入一些,让学生说说这个词语还能用在什么地方,甚至可以结合上一节课《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来想象。

丁含露:胡老师的《读不完的大书》给我留下了三点深刻印象一是巧朗读,从词到句子再到段落。多种形式朗读读出感情,读出画面在朗读中发现规律在朗读中发现写作方法二是重积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积累喜欢的语句,胡老师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式摘抄积累四字词语,积累生动的语言,渗透语文积累的方法。三是会迁移,通过文本的学习,方法的探讨,让学生完成大练上的仿写练习,由学到用,进行方法的迁移,体现了30+10的高效课堂。

周渊露:胡老师的这堂课,我认为做到了三“引导”一是引导孩子理解课文的词语优美生动,对孩子来说不常见,“关注生动语言”的基础是理解。胡老师通过做动作,出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孩子来理解。二是引导孩子感受关注的方式“感受”,胡老师创设探险情境调动孩子去发现自然美的积极性。三是引导孩子积累关注的方式之二是“积累”。感受到了语言的生动,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积累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在感受生动的语言、品味表达效果之后,再安排摘抄,体现了对积累方法的指导。
   我个人还有一个小想法: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要学生感受大自然的乐趣,在最后的练笔环节,可以将课文情境与学生个体生活世界建立相似联系。引发学生相关联想:你在大自然“寻找”到哪些好玩的东西?最想在大自然中做什么?捉鱼、爬树、用石头打水漂、在雪里玩、看蜗牛赛跑、随着海浪跳跃、看星星……学生进入到有趣的场景中,然后用“什么事物,有什么样的表现,引起了怎样的遐想或沉思”这样的思路写一段话。这样,文本的世界与学生的经验世界也就打通了。

杨澜:胡老师的课在读四部书。先是读一部特别的书。胡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到了“自然之书”与“普通书籍”的不同之处,激发了孩子们的的学习兴趣。再是读一部好玩的书。“浮云飞鸟、虾蟹游鱼、走兽昆虫、花草树木……”大自然的万物各有特点。胡老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到了大自然这部书的好玩有趣。接着读一部会动的书。胡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多个四字词语、叠词和简洁、富有张力的语句,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品味词句的精妙,感受它们的节奏感与美感;还顺势引导学生将这些词句在适合的语境中化为有积极意义的真正的语言积累。最后读一部美丽的书。正是因为胡老师注重朗读、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热爱美的语言文字,表达美的文字语言。

刘悦:胡老师围绕教学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让人感觉十分舒服。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大体内容,感受课文中麻雀、老鹰、蚂蚁的特点。在反复朗读中,理清课文结构,体会语言的有趣胡老师运用了视频图片,吸引了同学们对大自然的兴趣,抓住重点词句,让孩子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动物特点,模仿课文,写出了动物的特点。最后她抓住了一些含义深刻、十分有趣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张会玲:杜老师执教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本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心情。整节课如行云流水,且趣味满满。杜老师充分整合学习资源,结合“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复习批注方法、批注角度及批注的作用,串联大单元整体教学;利用“阅读提示”和“表达提示”构建支架,悉心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批注,联系生活实际,回忆成长经历,表达独特感受,体会人物心情。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一次研修就是一次成长,教无涯,研无尽,研前有准备,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我们在研修中成长,风雨不改,初心不变,这是教育人与教育的双向奔赴

(撰稿:张会玲  摄影:工作室成员  审核:吕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龙城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珠江路50号    电话:0519-86920361 81583037       苏ICP备10201501号-2
    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